谈谈ToB业务的增长难点

最近有个说法,中国互联网的新增长点是 To B业务。

  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事实是,中美互联网巨头对比,在To C业务上的收益和市值近乎并驾齐驱,而在To B业务上,美国巨头的市场规模,比起中国的同类公司,高两个数量级有吧。

  当年我给北京某个老板打工,香港回归的时候,这个老板视野还是挺准的,2000年左右就说,SalesForce了不起,必成大器,2001年百度刚推出竞价排名的时候,他就说,这个东西厉害,他好像是百度前30个开通竞价排名的客户,当时一个点击1毛钱的时候就买百度关键词了。

谈谈ToB业务的增长难点

  我后来去百度做数据分析,发现这个企业账号的id极为靠前。现在的salesforce市值超过千亿美元,但2000年的时候,中国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公司?

  他想成为中国的salesforce,在2000年左右卖掉了旧公司,以企业CRM为创业方向,但是,中国这么多年,没有出来能与salesforce相提并论的企业和产品。

  快20年过去了,美国所有互联网领域To C的巨头都被中国山寨复制而且经历了无数本地化创新。但是在To B业务领域,依然是风景那边独好。

  中国互联网巨头最初的商业模式,也曾是希望做To B业务的,比如百度,最初是给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支持;比如腾讯,最初是想做电信运营商的增值服务技术提供方;比如阿里,是从企业黄页开始起步的;比如网易,是给电信卖邮局系统赚取的第一桶金。事实证明,死守To B死路一条;转型To C,阳光灿烂。

  不过这几年,似乎风向有所改观。

  阿里新的增长引擎是阿里云,已经可以看到很好的市场前景

  有个最新冲榜的APP,叫做“学习强国”,是基于阿里钉钉开发的,非常有意思,阿里钉钉已经扎入公务员群体。

谈谈ToB业务的增长难点

 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公开宣布腾讯将为传统企业赋能,To B业务也将是核心增长引擎。

  360目前在C端竞争力全面下滑的同时,B端业务已经颇具规模。

  为什么这些年To B业务在中国发展艰难,如何能让企业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?

  政治正确的话是这么说的,产品要做的足够好,服务要到位,对客户有价值,自然就会有市场。

第一个问题,谁是你的客户?

  看上去是个白痴问题,但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白痴级别的。

谁是客户?企业不就是客户么?

  当我们说To B的时候,实际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细分领域,而且每个所谓细分领域其实市场也都很巨大。

  比如说,政府,军队,垄断机构,这是一类。行业巨头,大公司,这是一类,小企业,私营企业,个体经营者,这是一类。

  所以当我们谈To B业务的时候,其实是非常多客户类型分支,每个客户类型的服务方式和目标特征,都是迥然不同的。

那究竟客户是谁呢?

  你的客户,其实不是政府,不是企业,甚至不是公司的老板。严格的说,其实包含两部分,一部分是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人,另一部分是能影响购买决策的人。这些具体的人是谁,以及他们的诉求是什么,很多时候,一上来就会搞错。

  To C的事情理解起来简单,因为用户需求就是用户需求,基于需求决策的主体很明确。(当然,这话也不绝对,To C一个分支,儿童教育,儿童服饰,等等领域,购买决策是父母,儿童只是影响购买决策)

  但To B这事就复杂一点。

  比如一个企业要上一套管理系统,拥有决策权的可能是业务负责人,或者是主管信息化的副总裁;那么他的诉求是什么呢?企业利益最大化?未必。比如说,有时候诉求是这样的,他自己及他的部门在企业内的话语权,存在感。

  那么很多人认为搞定决策者就够了,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内部是很复杂的,影响决策的人也非常多,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人物,也是可以让你的努力彻底泡汤。

  财务,行政的阿姨们说了,这个系统,操作不来,可能她们根本就没花一点精力去研究你的产品操作方式,仅仅是因为你的产品和她们曾经熟悉过的产品长得不一样,所以就无法使用。

  为什么影响决策的人会给出负面反馈,以及如何争取到他们的正面反馈,这些影响决策的人在决策影响中所处的地位如何,这是很多To B业务中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
第二个问题,你的价值在哪里?

  为企业增值不就是价值么?

  政治正确的说法是,提升企业收入,或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

  但很遗憾,价值来自于比较优势。

什么是比较优势?

  第一,是对于决策者,和影响决策者,他们现在使用的产品,或者业务手段相比,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在哪里。

  举例来说,你认为销售使用了你的工具,老板能更容易掌握他们的业绩和效率,但可能销售骨干是重要影响决策者,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,而抵触你的系统,最终你无法完成这个系统的实施。

第二,是和竞品比较,你的优势在哪里?

  做To B业务的人经常有一个幻觉,我能给客户提供足够的价值,所以我收取这样的费用非常合理,但问题是,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竞品可能只需要你费用的1/3。

  而竞品,很可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做同样产品的企业,而是,那些可以给予替代应用的企业。

第三,与认知常识的比较。

  在商业决策中,人们对价格的判断,往往基于一些认知常识,比如一个软件应该是不值钱的,而硬件看上去就比较值钱。

  信息安全产业经历过这样的历史,一些安全防护系统原本就是一些软件代码,但一定要搞成硬件盒子才能卖个好价钱。

  你做了一个东西,它也许技术含量很高,价值很大,但用户感知不到,你就卖不出价钱。所以,做产品一方面要有内功,一方面要有外在的感知,很多时候要教育市场,比如信息安全领域,很长时间就是用户感知度低,大量血泪教训和学费付出后,用户终于明白,这东西投资是值得的。

  第三个问题,执行障碍在哪里?

第一,实施成本

  实施成本很容易被低估,人性这东西很难挑战,对于普通人而言,他们愿意为了游戏,娱乐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远大于为了工作和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你不能指望公司职员用玩游戏的精神去研究你的产品。

  大部分To B 产品都是为了老板服务的,而对员工来说,往往意味着更多负担和约束。

第二,信用风险

  一个大企业的决策负责人,往往是企业高管或中层,职业经理人,在选择To B产品的时候,并不只是从业绩出发,还会考虑自己的风险。

  很早以前就听到这样的一种很常见的决策思路。

  我选择上市巨头A公司的产品,如果出了问题,那是A公司的问题,不是我的问题,因为人家是上市公司么,行业领先者,老板不会说我什么。

  但如果我选了创业企业B公司的产品,出了问题,那肯定是我的问题,老板会觉得你怎么选个不靠谱的产品,你是不是拿了人家好处。

  所以,当决策者评估这种信用风险的时候,很多时候,他们宁可选择对他们而言,风险最低的产品和服务方案。

 第三,恶性竞争

  还记得华为当年的打港办么?你报3000万是成本价?我报1500万,什么,我赔一半?无所谓,说什么也不能让你拿单。

  恶性竞争还包括各种背后小动作,诋毁,谣言,无不用其所及。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会给你的产品怎样的抹黑,其实干扰和破坏成本很低的,收买几个你客户公司的使用者,然后抓住你产品的一些小漏洞,然后各种破坏性使用,让你在客户面前的口碑彻底崩溃。

第四,账期风险

  嗯,旧文有提过创业应考虑账期风险,不再赘述。

第五,连带责任

  To B业务中,有时候你是集成商,有时候你的产品包含了第三方软件,第三方框架,第三方字体等等。

  一旦出现授权问题,或者第三方安全漏洞,你要承担连带责任。

  还记得阿里前段时间开源框架的彩蛋么,坑了多少To B的外包公司。

  有些开源软件授权协议发生变更,不再允许商业免费应用,你的系统本身基于这样的开源软件,客户可能原本是合法使用,一瞬间变成非授权使用,请问,你怎么给客户解释?你怎么填补这个授权费用问题?

  当然,以上有些问题,To C业务也会遇到,(草赚吧http://www.mmfang.cc/)但To B的情况更复杂一些,因为To C,你只要服务好信任你,支持你的用户就够了,而To B不一样,每个客户不是一个个体,是很多不同诉求,不同目标的个体组成的,有的人信任你,支持你,但有些人不信任你,不支持你,即便你拿到了订单,他们被迫使用你的产品,所以依然会阻碍你,会不配合你,这是To C业务中基本不存在的。

  而To C业务的个体诉求简单直接,To B你面对的不同个体诉求不一致,决策影响程度不一致,你需要充分理解不同个体不同诉求并达到对你最有利的条件。

  第四个问题,一些建议。

第一,中小型民营企业,购买决策往往简单单纯。

  老板直接研究,你为了企业利益出发,只要他理解了,就能推进到位,不配合的老板会去收拾,你不用操心。

  所以,如果你想靠产品和技术取胜,选择你的客户群体,选择那些决策简单的客户群体拓展你的业务。

第二,在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领域内,跟随效应还是很有意义的。

  同一个行业领域内,服务好头部客户,后面很多客户会产生跟随效应,所以前期不要急于说铺开市场,把头部客户服务到位,做出标杆效应,然后适当传播一下。他们同行都会来找你的。

第三,理解人性

  多跟企业不同角色,不同背景的沟通,多听人家的反馈和意见,多理解他们真实诉求。

  很多时候一线使用你产品的小人物会有一些你想不到的顾虑和诉求,你其实完全可以解决他们的苦恼,让他们影响决策,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。

第四,尊重使用者习惯。

  不要把自己用户当作互联网极客,那些互联网靠一阵风传播带动极客跟进的模式不适合To B领域,传统企业的使用者,很多IT技能有限,认知保守。

  尽可能贴合他们已有的使用习惯,尽可能降低他们的理解成本。

第五,架构灵活。

  To B 诉求差异太大了,那么为每个大客户定制开发,这个成本受不了,但一个产品打天下,可能客户会觉得不满意。

  灵活性是什么,跟积木盒子一样,我这里一堆模块,你提需求,我能给你组装一个高达出来,你看合适不合适。

  前几天看到知识星球一个诉求很好玩,有客户想要做微商城,问选谁合适,我说有赞就很好啊,他们说目标诉求没那么复杂,很简单的,有赞功能太多了,他们觉得这钱花的不值。

  看,客户的价值认知,你产品功能强大,客户觉得不要这么多功能,花这个价钱不值,客户不会说,我就去定制这俩功能,开销也比这个大很多不是么,客户不会这么想。客户觉得应该有功能刚好满足却更便宜的,当然客户也不懂什么是性能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可维护性。

  这种客户的钱要不要赚呢?如果要赚?那有赞能不能把架构做的更灵活呢?我有几个整合套餐价没错啦,你自己选模块,选你要用的模块,只为这些模块付费好啦,这不就是架构灵活带来的业务灵活么。

本文内容来源于:互联网运营,不代表运营狗网站观点,如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特别申明:本站的主旨在于收集互联网运营相关的干货知识,给运营小伙伴提供便利。网站所收集到的公开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,并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,也不对网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,如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,转载请注明出处:谈谈ToB业务的增长难点:https://www.zcly.cn/7040.html。
(3)
运营狗的头像运营狗官方
上一篇 2019年3月18日 17:46
下一篇 2019年3月25日 19:54

猜你喜欢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QQ:1124602020
微信:vl54120
备注:周一至周五全天在线,周末可能不在线,另外联系时,请告知来意。

公众号
交流群
运营狗会员,开通可享海量资源与多项权益,点击了解详情